工作團體(work group)的概念最早緣起於1920–30年代埃爾頓·梅奧(Elton Mayo)在霍桑工廠的研究。梅奧指出在工業環境下工作的人們發展出團體(group),作為對應正式規定與限制,以及滿足部分人類情感所需的手段。
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也時常用到群體或是團隊這個詞彙,但通常可以互相替換。但在商業範疇,群體和團隊帶有不同含義,我們也較常使用團隊這個字眼(Raluca Zoltan, 2015)。
首先我們來看看工管系用的組織行為學課本(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y Stephen P. Robbins & Timothy A. Judge, 17th edition)中的定義:
群體(Workgroup):
A group that interacts primarily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to make decisions to help each group member perform within his/ her area of responsibility.
團隊(Team):
Generate positive synergy through coordinated effort. The individual effort results in a performance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individual inputs.
由定義我們可以注意到群體與團隊最大的不同在於
- 團隊成員有無共同承擔責任(即我們常說的「當責」)
- 最後的成果是否有2+2>5的縱效(synergy)
作者有進一步闡述,以下這張圖是更清楚的對比:
哈佛商業評論網Jon R. Katzenbach 和Douglas K. Smith 在《打造團隊力 The Discipline of Teams》這篇文章中也提到團隊具有四個要素:共同的承諾和目的、績效目標、相輔相成的技能和共同責任。
當然,不同學者對於團隊的定義不同,有些強調適用的範疇(Levi, 2001),有些強調成員間的關係和互補性(complementary)(Gondal & Khan, 2008),但幾乎所有研究都認為「所有的團隊都是群體,但不是所有群體都是團隊」(McShane & Von Glinow, 2000),團隊成員間相依程度更高,需要互助以達成目標。
白話一點來說,群體只是一群人為了共享資訊而聚在一起,每個人專注於手上的任務,以個人所具有的技能來完成自身的責任。
而團隊則是有共同目標(一個團隊成員都相信的目的,可以是一句話,或轉化為具體的指標),為了達成目標,團隊成員會共同負擔起責任,並利用每個人的技能相輔相成,創造縱效。
舉個例子,在分組報告時你可能遇過兩種狀況,第一種是大家約時間見面,快速討論一下要做的主題和內容,接著就分工,有人查資料、有人做簡報、有人統整等等,每個人都要在某個時間以前交出自己的部分,最後有人把每個人的部分組合在一起,報告完成。你們可能中間還會約個時間討論,但其實只是檢查每個人是否有完成他該完成的部分,除此之外彼此很少有接觸。運作得宜的話這份報告可以很有效率地被完成,不過通常這份報告最後的結果就是看起來像拼布,而且每個人都只最清楚自己的部分。而你們極有可能只是群體。
另一種情況是大家一開始就立下共同目標,可能是要拿到A+,或是想在這份報告上學到東西,透過聊天、一起吃飯或甚至team buliding的活動認識彼此。接著你們討論,可能也按照每個人的能力分工,但成員間會互相關心,有問題也可以丟上來討論,大家一起解決。你們也時常開會討論,除了確認進度同時也讓成員了解現在發生的狀況、下一步要往哪裡走。最後報告完成時,你可能會想「哇,這樣的成果絕對是沒辦法只靠我一個人做出來的,We did a great job!」。你們較可能是一個團隊。
而有趣的是,縱使多數文章和研究,包含我自己的過往的經驗與所學,都認為群體效能較團隊差,羅傑·史瓦茲(Roger Schwarz)在《打造卓越引導力 The skilled facilitator》一書中卻認為團隊不一定永遠勝過群體,群體或團隊都可以效能卓越,要組成團隊或群體取決於「任務」。
當任務的相依協作(interdependence)程度高,即該任務需要數名成員的相互協助與資訊交流,例如一個客製化的軟體專案,那麼選擇組成團隊比較能達到目標;當任務的相依協作程度低,成員多數時候僅需獨立作業,例如依產品線或地區做分工的銷售團隊,由於最終團隊總業績來自成員個人業績的加總,那麼選擇組成群體才會有較好的成果。
團隊成員的行為也可以被分為「派定的任務(taskwork)」與「共同合作(teamwork)」兩種(Marks et al, 2001),派定的任務指的是團隊正在做的事,牽涉到個成員如何應用專業能力解決任務,而共同合作指的是團隊如何做這件事,包含成員間的溝通等互動,進而將input(成員組成、手上資源等)轉為outcome(績效表現、團隊滿意度等等)。好消息是,共同合作是可以被訓練的,研究指出透過授課、工作坊佐以實作活動會更有效(D McEwan, 2017)。
所以,這篇文章的takeaway是什麼呢?
首先,覺察很重要。你可以先思考你目前所待的團隊(對,先用這個詞沒關係)的任務有哪些,其中什麼是主要任務?而該任務的相依協作程度如何?
接者你要辨識現在的你們究竟是「團隊」或是「群體」,你可以思考以下的問題(包括但不限於):
你們是否有共同的目標?成員對於責任的態度是什麼?有沒有互助的行為?成員間的溝通是否順暢?
然後觀察成員間的行為,不明確或沒有外顯的行為也可以利用談話等方式來檢驗成員心態,看看和你的推論以及你對上面問題的答案是否一致。
若你發現你們的任務需要組成「團體」然而現階段的你們只是「群體」,你便需要做出改變,導往適配的組合,反之亦然。你可以利用工作坊等教育訓練(但記得要有實作活動!),也可以利用Jon R. Katzenbach所提的團隊四大要素,缺什麼就補什麼。
不過,打造高效團隊絕非易事,有許多要注意的部分,也有很多可以試著採用的行為。這個我們之後再談;P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不要忘記按左方的拍手給予我鼓勵喔!謝謝你!
Reference:
《打造團隊力 The Discipline of Teams》by Jon R. Katzenbach, Douglas K. Smith, 羅耀宗譯, Havard Business Review
《打造卓越引導力 The skilled facilitator》by Roger Schwarz, 賴盈滿, 王少玲譯, P.193-P.199
【English】
Organizational work groups and work teams — approaches and differences, by Raluca Zoltan, 2015
《Organizational Behavior》by Stephen P. Robbins & Timothy A. Judge (17th edition), Chapter 10
The Effectiveness of Teamwork Training on Teamwork Behaviors and Team Performance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f Controlled Interventions, by D McEwan, 2017